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盘龙区首个民生小实事改造 三味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

2022-02-28 08:58:22    来源:都市时报

近年来,盘龙区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着眼基层社会治理,通过推行“民生小实事”项目,积极推动居民主动自发、自下而上地解决公共问题,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社区”一词成为居民心中温暖而有富有力量的存在。

东风巷14号睦邻驿站

盘龙区首个民生小实事改造项目

2月22日上午,昆明下起了难得一见的大雪,气候格外寒冷。而盘龙区东风巷14号的睦邻驿站里却升腾起阵阵暖意,居民们围坐在此商事、议事,读书、看报。睦邻驿站为居民们提供活动场所,通过驿站的建设,小区环境也不断提升,东风巷14号已经成为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居民牵头改造小区集资5000元投入修建

东风巷14号是有色地质职工宿舍,是一个由6栋高楼共15个单元组成的独立围院,有192家住户,居民中有党员34名,居民楼栋组长2名。作为上了年纪的老小区,东风巷14号一直以来面临着小区老化、雨棚漏雨等诸多问题。

2020年年初,在街道和社区的宣传下,小区居民李迎新得知可以通过民生小实事项目,由群众自发、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小区改造。针对小区内老年人多,大家缺少一个歇息、娱乐场地的现状,李迎新主动牵头,先后3次向小区居民发放问卷,就睦邻驿站修建、小区环境提升等问题征集意见。最终在192家住户中收集到163份有效问卷,其中85%的住户表示愿意修建睦邻驿站,参与提升改造小区环境。随后,李迎新又带领居民在小区内募捐,共集资5000多元投入小区建设。

2020年4月,在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技术支持下,睦邻驿站正式开工,历时月余后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睦邻驿站配备有大屏智能电视、桌椅、资料架、自动售水机等必要设备,以及供居民学习的党报、党刊、理论书籍,整个睦邻驿站简洁庄重、整洁有序。睦邻驿站还有预约家政、医疗救助、居家养老帮扶、爱心食堂等公益服务。

从“民生小实事”切入发挥先行试点带头作用

2020年3月,盘龙区在全省率先推行《盘龙区推进“民生小实事”实施方案(试行)》。东风巷14号作为先行试点,坚持党建引领,以居民为主导,以民生小实事为抓手,以挖掘居民需求作为核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社区以网格“1336党支部工作机制”成立了“党群微家”,积极探索“红色楼院”共同体自治模式,成为基层民主协商、居民议事、律师义诊、民意收集的自治平台。

长期以来,明通巷社区党委深化党建引领,依托网格化党支部工作机制,发挥“五级治理”优势,以民生小实事为切入点,激活社区能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社区遵循城乡社会治理创新示范点创建工作指南,紧紧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工作目标,通过居民议事、党政群共商共建的机制探索、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此外,社区不断挖掘内部资源、整合社区资源、统筹社会力量,使党组织发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作用,以社区居民群众为主体组织实施,通过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挖掘居民中的能人、热心人,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引领他们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

茨坝街道

“三味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归属感

花香味、人情味、生活味……盘龙区茨坝街道聚焦辖区内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三味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自治,盘活了辖区基层社会治理“一盘棋”。居住在茨坝街道的居民们也在共商、共治中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住户心愿让小区“菜园”变回花园

茨坝街道青松路社区共有28个居民区,其中25个为无人管理的老旧居民区。大多数小区长期存在“三多三难”问题,即安全隐患多,小区管理难;老旧设施多,无物管改善难;居民矛盾多,自治服务难。

街道党工委将青松路社区定为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的试点社区。2016年竣工的塑料厂小区是无人管理老旧小区之一,属开放式小区,绿化带长期无人管养,久而久之,大家相继挖地种菜、围圈养鸡。为此,有居民向社区反映:这些绿地被分割成菜地,严重影响了小区景观,不仅起不到美化作用,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

期待生活区实现从“菜园”到“花园”的蜕变,是小区居民的迫切愿望。社区工作人员在多方了解情况后,由塑料厂厂长牵头,进行民生小实事项目申报。在社区与云南塑料厂多次沟通协商后,依托社区“五级治理”工作模式,在居民中大力宣传民生小实事政策以及项目实施将带来的好处,发掘小区能人,搭建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

改造过程中,社区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及建议,张贴通知,及时召开居民议事会,与居民代表协商绿地提升方案。其间,社区召开了5次菜园子沟通协调会,动员了152户居民,占小区居民户数的71%。

变化喜人小区建起花园推窗见绿

如今的塑料厂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开辟的菜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绿化带。整个绿化工程共花了23万元,其中由云南塑料厂和热心居民自筹资金5万元,社区申请区民生小实事项目补助18万元。未来,塑料厂小区居民不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后花园”,把推窗见绿还给居民,还会开垦出一个家门口的“菜篮子”。

看着绿地一点点恢复,居民白师傅高兴地说:“一个小区的绿化代表的是小区的品质,展现小区的文化,做小实事,才能体现大民生。”在小区里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居民陈启义,见证了小区几十年的变化,“翻天覆地”是他眼下对小区最直观的印象。

标签: 三味治理 塑料厂小区 小区建起花园 基层社会治理

相关阅读